NEWS / 新闻中心
破除“养老之困”迫在眉睫,每经专访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破除“养老之困”迫在眉睫。

养老事业作为包含多金融主体、多方专业机构的多元生态,需要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地产等机构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养老事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未来中国保险业还有哪些新机遇?如何才能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应重点发挥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的‘带客优势’,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作出如上表述。梁涛表示,保险业传统的铺摊子、扩机构等粗放式竞争策略已经难以奏效。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速,人们对保险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此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也为保险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插上了翅膀。


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


NBD: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事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梁涛:保险业在筹资、投资、服务、经办、保障和科技养老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这里我仅从“保险+服务”一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养老产业的内在特点与保险资金属性天然匹配,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养老社区进入成熟期后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能够满足寿险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布局养老产业,能够发挥自身资金、品牌和经营优势,打造专业高效的养老服务运营体系,降低运营环节的不确定性。

同时,养老产业投资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正外部性,也对支付、医疗、财富管理等领域需求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构建综合服务体系,能够发挥保险金融与养老实体的协同效应,更好满足客户综合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提升客户黏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在做好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采用债券、股权、物权、相关金融产品等多种方式参与养老产业投资,形成了“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居家服务”“保险+旅居康养”等多种形式的“保险+服务”,主要以“保险+养老社区”为主。保险公司已成为我国养老机构重要的投资和运营主体。“保险+服务”模式构建的养老支付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综合保障能力,对保险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应重点发挥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的“带客优势”,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制度、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推动保险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由偏好重资产模式逐步转向轻重资产结合、以轻资产为主的模式,增加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康养服务覆盖面,构建“保险+养老+投资”服务体系和产融结合的全产业链康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