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行业深度报告:老龄化加剧,中国养老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社区化老年家庭医生服务。依托虚拟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案例:台湾绝大多数养老院由医疗机构投资

台湾在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18年进入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目前,台湾养老机构约40%可以实现盈利,毛利率达到20%-25%。

台湾约9成养老院由医疗机构投资,盈利主要来自医疗部分。桃园的长庚养生文化村是著名的大型长期照料中心,每天用大巴车免费接送老人去附近自己开办的医院看病、治疗。2005年建成至今已实现盈亏平衡。此外,台湾的养老机构讲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进行扩展,如教授老年人书画技能、农民教城市居民种植有机蔬菜并创收、对孕妇和幼儿提供看护服务等,产生多元化的盈利点。相较而言,国内不少养老项目依赖政策红利补贴勉强运营,没有在服务质量和经营策略上下足功夫。

高净值客户将快速涌现

从中高端养老院的运营情况来看,能够支付得起每月5000-10000元的养老费用的老人或家庭并不罕见。其优质的服务能够吸引到足够的客户为其埋单。

未来5-10年内养老机构将迎来大量高净值客户,富人变老为养老机构创造福音。我国60-70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量的近60%,未来5-10年内的这部分人群将从50后和60后中产生。这部分人群将是养老机构的福音:一方面他们是生育高峰诞生的人口,规模庞大;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改革开放后获取了足够的财富,能够支撑他们相对高额的养老费用,是养老机构的第一批高净值客户。中高端养老机构通过其品牌优势,容易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长期运营,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

差异化盈利模式,老年人多样化选择

从盈利模式的角度看,不同机构的收费方式大相径庭。有按照“月费”收取的,也有通过“会员卡+月费”的形式收取的,甚至还有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月费”模式以及地产公司推出的“产权+物业费”模式。这几种模式按照老年人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排序是:“月费”>“会员卡+月费”>“保险+月费”>“产权+物业费”。

其中“会员卡+月费”的模式更需要品牌的保证。如上海亲和源,经过6年的运营在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另一类如北京椿萱茂采取此种模式,运营状况惨淡。

“保险+月费”是多数大型保险公司采用的模式。这种方式还可以吸引客户购买保险,拿泰康人寿为例,项目遍布北上广,入住前提需购买200万额度的保险,入住之后每月交月费。已经有6000-7000左右的客户购买了该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