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留不住的“年轻养老人”?问题在哪里?

高强度劳动与低水准薪资,导致养老护理工作在整个行业领域都比较低端,目前主要是40、50的低收入、低学历人群从事,据了解,在北京,养老机构一线护理员绝大多数外地农村人口。从区域范围来看,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来自外地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护理员流动趋势与人口流动趋势基本一致,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在德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籍人口构成了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来自波西尼亚、塞尔维亚、波兰地区。

同时,在我们也注意到德国通过寻求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来解决护理员短缺难题,在我国,有专门出口劳务公司派遣员工到德国做养老护理员,也有学校有赴德养老护理项目。

在日本,政府也开始引进外国介护技能实习生,希望能以此填补国内介护人员的空缺,2019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外国人才引进法案》,该法案计划自2019年起引进5万-6万名介护人才,引进的对象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无论从区域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护理人员均由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组成。

3、养老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

当前,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做家政的,需要管日常起居照料的,需要懂医疗护理的,老人需求趋于精细和复杂,而这些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队伍来支撑。养老领域需要能将社会工作、医学护理、心理学、营养学等横跨领域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

据了解,在北京,养老机构招聘员工都设置有一定的门槛,只有获得有关资格认定才可以上岗。服务人员主要通过两类途径进入机构:一种是通过学校实习进入,他们在学校已经获得资格认定,一种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他们多是40、50人员,年龄较大,学习能力低,无相关经验,对于机构而言培训成本高。

因此,机构更倾向于通过第一种途径引人,事实上,养老机构并不缺人,缺的是年轻化、专业化的人。

据统计,在北京,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在3年之内的行业留存率大约只有30%。养老服务行业留不住年轻人是养老圈共识,可养老机构在面临服务升级的现实困境下,又急需年轻化、专业化服务团队,如何留下年轻人呢?也许我们可以从那些留下来的年轻“养老”人的经历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