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上面是过往8年微信系流量老年流量变化的4个阶段,其中唯一实现了类年轻人移动互联网“工具→社群→电商”路径的是美篇,29.9元起/本的中老年回忆录可贡献其整体收入的25%(打赏抽成50%、广告25%),2019年双11期间达6000单/天,交易额破百万(有大促优惠),中国最大的中老年回忆录“出版商”被跨界实现了。相比老年纯知识付费(如跳舞、唱歌、或虚拟服务如解锁某权益)的10元平均行业水准,29.9元起的服务型电商可以保证足够毛利(印刷和快递成本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又能做到技术驱动一键成书的边际成本极低,这是“老年电商”的正确打开方式(非标服务必须可标准化,物理成本和技术成本缺一不可且均需有规模效应)之一。

除美篇外,其他流量玩家都停留在“工具→社群”的阶段,那么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词是就是“早期入场+封闭留存”。做成的是2012-14年利用App的流量红利,“彩视”做的足够早,用户中位年龄50岁,平均单用户ARPU可做到0.5-0.6元,可以支撑约1500-2000万左右的年净利;没做成的是是利用2017-19年微信小程序的流量红利,如“免费养小鸡”系列,在2018-19年也能做到百万级的月收入,但到了2020年电商/服务巨头们都复制了在线农场系列时,独立小游戏的团队们迅速进入了裁员最小化运营状态。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流量变化时进场够早是前提,但流量池的封闭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潜台词是显然现在已不存在这样的条件了。

7.3 “老年大学”成热门赛道

依然是依托于微信生态,可见图中从2014年起至今有10+类“老年大学”创业公司出现,作为老年创业领域的第一热门赛道,来盘点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存量:33年历史的一二线城市公立老年大学,主要靠财政补贴,50-75岁为主,老年群体渗透率约1%。

增量:2014年资本开始下注,上半场是线上(养老管家、糖豆系、家游学院)+线下(美好盛年、快乐50),以上均围绕“体美劳”做综合课程;下半场是专门围绕“音乐”(乐唱族、梨园行、自乐班)。

老年大学无疑是所有年轻创业者和资本们“肉眼可见”的老年文娱最直接的切入点,但大部分玩家都高估了市场规模和紧缺性(只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属公立老年大学有“老学员学不累”然后没学位的情况),也高估了老人们对于线上学习的热情(不为学习,而是唠嗑陪伴)和付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