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这里有两个特殊案例要单独拿出来聊下,一是常州的“社区天天乐”,连续2年承接政府采购300万/年的社区文娱活动,之后在2018年获得同程资本600万元投资,这是非典型的老年线下社区流量玩法,即需要非常强的政府关系和资源驱动,是没办法复制到更多城市的。

二是上海的“退休俱乐部”,当中的定量是10年来50岁+老年用户保持稳定(其他年龄段看电视的占比都越来越低),变量是上海老人从2014年起成为全国最早最快集中进入微信互联网的人群,这两者的组合带来的是,在早期低成本获得流量和信任之后,通过电视节目中5分钟/期的微信教学导流到私域做二次运营,最终带来的数据是约4亿元的年旅游交易额(占总体销售额的90%)、旅游客单价约3000元/人、约13-15万上海活力铁杆粉丝贡献上述收入。这里的问题是,想要用电视流量复制到其他一线城市的窗口期已经不在(退休俱乐部曾在2019年去过北京几个月,又回到了上海),“流量低进”无法在高线城市复制,而正确的打法是类似于享佳这样的健康管理方案供应商,去低价收编低线城镇的电视购物时段,用刚需低价(约50-100元)的吃喝内容先做留资,然后再去导流旅游旅居,自然就能带入健康管理服务了。

7.5 老年在线购物:要么一起赚钱,要么一起省钱

先来看老年女装和女鞋(主要是广场舞场景),其发展更多依赖于流量,典型的两个路径,一是从淘系电商到女性公众号分销的“女王新款”,二是电视养生节目结合下沉城镇开店的“足力健”,两者的共性是,都抓住了某一极线上或线下流量并做到渗透率第一,这里同样存在“一起省钱”的拼团玩法,所以可以利用私域流量继续扩大销售。

如果用上述逻辑去来看“老年手机”,标准化供应链和极低的毛利空间,就意味着它无法满足“社交裂变”的条件,是天然跑不通的品类。

老年手机的消费分化是:

下沉城镇的高龄留守老人:在拼多多买平均价格42元的老年机(包括诺基亚1110等经典款)

高线城市的年轻老人:都很排斥“老年手机”这个标签,华为、小米、苹果、OPPO、VIVO等“大屏、高像素、美颜”的年轻化需求才是王道

综上,夹在中间状态的2013-16年的“适老化”手机,从界面、声音、功能上默认老年用户是需要“大字、大声、随时问医生”的需求,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错误设计。即便是被网友们默认为“适合送礼爸妈”的红米手机,其超过1亿台的销量中也仅有5%是老年人在使用,因此在2017年就停止了“关怀版”MIUI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