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中越向下走,交付和体验的场景就越依赖线下,看起来足够轻的“老年电商”,也产生了两类不同的玩法:
一起赚钱:“就爱小店”利用广场舞KOL做分销商, 卖“旅游+比赛”的服务,也卖“舞蹈相关的衣鞋装备”,平均每个老年KOL可做到1000-1500元/月收入,这背后是30-50%高毛利的支撑
一起省钱:“拼多多”顺手借助微信社交链条,利用低价拼团(包括农副产品、翡翠珠宝等,9.9元是老人价格敏感阈值),迅速渗透老年健康食品和用品消费。
有意思的是,拼多多低线城镇老人的健康食品/用品(如奶粉、牙刷等)在2020年已达220元/月/人(By 凯度),在占比和增速上都已接近甚至超过高线老人。
这背后是在低线城镇相对低龄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微信社群的传播力和低价购物的吸引力叠加效应更强。与此对应的平行世界是,在下沉城镇的保健品公司,依然在延续25年前的社交裂变方式,拉上相对高龄老人“一起赚钱”(给社区老人赋能,而不是颠覆现有交易链条)。
过去的经验证明:线上电商生意千万不要在中间环节加上增量“人”的分销,电商的逻辑是一起省钱。
算法驱动购物的第一个阶段是图中灰色已停止运营的“蜜爸妈”,这是在2015年“蓝驰+网易系创业者”的组合,一句话的定义是“孝心电商”:通过商品功能和父母需求的标签算法匹配,用999-1999元/12个月的订阅制方式,由平台为爸妈提供孝心商品的优选和包邮到家。同期还有类似的用适老化商品评测切入的“慈祥猫”(背景是慈铭体检内部孵化)。
低频伪诉求:孝心的诉求只会在春节回家/父母生日时被特别放大,并不支撑按月的高频次
流量供给弱:纯适老商品的推荐本身很少,且商品推荐机制后,就要与综合电商PK流量和供应链议价能力
淘宝的中老年频道在2015年卖的最好的是“99元广场舞看戏机”,而在2020年年轻人孝心商品卖的最好的是“499-999元爸妈健康体检”,5年来这些商品都是综合电商的顺手生意。
再来看算法驱动购物的第二个阶段,相比微信公众号的“朋友圈/群内看到分享→点击关注”体验,各类头条和短视频的“推送→关注→更多更准推送”信息流的Push机制,让老人们第一次有了贴身“新闻小秘书”的感觉,在他们眼中,公众号不如头条/抖音更懂他们,尤其是短视频更让老人们乐此不疲的沉浸“Baby、Beauty、Beast”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