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50 次浏览
|
分享到:
显然地产(含物业)驱动的养老依然是房子而不是服务,相对来说更合理的方式是险资入场,泰康、太平洋、新华、国寿保险等运营模式多为“保单+养老“,即消费者购买指定种类及金额的保险产品(可分期)即可取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然后再支付相对市场中高水平的服务月费,这本身是因为其保险用户池中就有海量用户数据,大型养老机构/社区就成为了保险服务中的一环(存量),而不是地产商的买/租房形式(增量)。
之所以最后来聊社区养老,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没法给出对于此标准化的定义,对于活力老人社区养老形态多样,同样是围绕日常文娱和消费。但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我们认为“社区老年公寓”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护理服务的正确路径。
同样先来看用户需求,关于一线城市家庭如何决策老人选择哪种照护方式:
老人有独立住房:资金来源为房屋租金+养老金+少量子女补贴(甚至不用),
老人和子女同住:资金来源为养老金+少量子女补贴(1000元左右),一般花费4.5-5.5K/月雇佣护工居家养老(顺便把家人的洗衣做饭都做掉)
老人和子女同住:家中条件不满足上述条件时,一般选择属地或稍远的3-4K/月的普通养老院
对于70-90后的绝大部分家庭中间层来说,消费能力和场景还是在后两种, 社区老年公寓可以同时满足“比养老院更有家的气息、比在家养老更物美价优”。如果你还觉得难理解这件事,那么用“托老所”去对标“托儿所”,即在离家人不远的地方,给老人专业高性价比的全托护理服务,就是社区老年公寓的价值了。
变量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在逐年提升,不变的依然是50%的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社区+小微+床位”在家门口托老是不变的(居家成本结构不合理+供给侧高龄流失)。尽管“社区老年公寓”依然不能用大型养老机构的各种标准来去定义,大家会担心各类法律规定的限制,但你要相信的是,既然市场需要,Ta就会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星火燎原,我们的判断是5年内会有连锁玩家出现。这里提醒大家的是,要看中国式养老中不变的是什么,这个生意就会一直能持续做下去。对于政策变化则要反过来看,一直不变的政策甚至是支持力度增加的(如补贴),就越不要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