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53 次浏览
|
分享到:
依然以上海为例,2020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促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鼓励建设长租公寓”第一次成为官方公开的声音,且责任部门包含“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民政局、上海银保监局、市规划资源局”,是20条中唯一1条覆盖了“钱从哪里来——银保监局、人到哪里去——住房城乡建设、谁在做服务——民政”的意见。
超老龄化:60岁+老人为 518.12万,占总人口的35.2%
高龄化:80岁+ 老人为 81.98万,占60岁+老人的15.8%,占总人口的5.6%
百岁人生:当前预期寿命为83.66岁,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
高密度老城区:虹口、黄浦、普陀老龄化占比已在40%,增速也是最快,但老城区人口密度高
孤老:纯老家庭143.61万人,其中80岁+ 以上孤寡老人35.94万人(占25%);独居老人为31.74万人,其中孤身老人为2.49万人
长期护理险:60岁+受益人为49.3万,其中5-6级失能/半失能护理约占总体30%,即约15万(含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人数)
现有的15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会“不得已”逐渐加速分流至集中式专业照护场景。而现在的养老机构(98%是普惠性但条件差距离社区较远)、社区床位存量总计约为16万,社区存量改造升级的老年长租公寓就是用来解决这个数据上,马上会被打破的供需平衡(由需求端驱动,但需要由政府端先行)。
同样在北京和广州,老龄化的老城区本身基础设施条件改造难度极大(装电梯到哪里都是一件极难统一操作的事、适老化家庭改造还主要依靠政府买单、社区改造也只是在万科等房产企业中作为公益项目)。这种情况下,街道/社区属地的老旧物业/酒店等,就一定会改造成为集中式老年公寓,方便属地医养结合。
过往上海已做过的政策落地是,“长者照护之家”从2014年政策第一次提出试点,至2019年底上海已有187家。通过小区嵌入式+辐射周边社区,床位规模10-49张,总建筑面积≥300㎡,床均建筑面积≥18㎡,居室单床使用面积≥5㎡。主要面向社区内失能/高龄独居,提供涵盖照料、康复等的1-3个月短期住养服务。上海医疗机构中的老年护理院,至2020年底仍在运营的老年护理院有51家,其中88%为非营利性(托底刚需),约290张床/家(约是养老机构床位的1倍),25%在郊区(金山青浦松江崇明奉贤),仅16%在老/主城区(长宁黄浦静安)。相比上海养老机构平均65-70%的入住率,老年护理院的“公益价格、医疗设施”,对于高龄失能尤其是临终期的老人家庭来说是更有吸引力的。但84%在非主城区对应的是不方便子女探望,在6个月内的老人入住机构决策期内,中等收入水平(腰部人群占比最多)家庭的选择会更倾向于“社区老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