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整合本地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国企入局成立康养集团,除了场地资源,该如何在康养二字上做文章呢?
按以往的传统思维,可以习惯地将康养理解为健康+养老,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康养应该是以健康和养生为核心兼顾养老。
康养的概念需要升级成为“康养+”。
“康养+”产业发展包括传统药业的延伸、旅游合作、商业地产合作、政府合作、养老社区、社区综合健康服务、医养结合、投资医疗不动产等模式。同时,医疗康养设备、远程医疗、物联网、大数据、健康体检、保健食品、康养旅游、适老产品等康养科技产品都有机会成为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此外,还要将本地优势资源考虑进去。以苏州为例,过去数年间,苏州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积累了经验。苏州康养集团的成立,可以用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康养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打造不仅只针对苏州本地,还能将产品和服务向长三角区域拓展。
从结果来说,最直接的可能是认知偏差的消除。过往,老年人被认为是公共资源的消耗者,做养老只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并不挣钱。
随着康养产业的发展,数量愈发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或将被看作是重要的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和促进者。这样有利于梳理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的关系,从而更精准地提供养老服务与产品。
03 机构衍生服务,助力闲置物业快速改建
闲置物业的改造最终是为了促成物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物尽其用。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针对闲置物业进行功能上的升级改造就必不可少。改造工程并不难做,难的是改造后要符合后期运营的需要。为了规避后期风险、前期的基础工作就不能少,而这也会成为新兴的机会。
为养老机构提供方案的供应商不少,但之前多以通用解决方案为主,适配过去粗犷发展的风格。闲置物业这么多,如何判断是否适合用作康养开发?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
比如项目可行性评估,需要针对周边老年人口结构和类别、公共医疗配套资源、板块发展速度、区域竞争环境,结合闲置物业形态及体量、周边居民意愿等因素设计出适宜的养老服务产品,并用投资的标准建立财务模型进行综合衡量。
对于有大量闲置物业可供选择的国企来说,这样的服务能有效降低后期经营风险,是值得投入的成本。
04 养老服务向小而美专而精发展
通过前面对苏州康养集团此次集中签约项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盘活场地资源后,国家队并不想一手包办所有,反而大力引入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
此时,社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能力。
过去,政府为了快速提高养老覆盖,采取了床位补贴的手段,但从商业角度来说,依靠补贴并非是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型。在床位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补贴退坡是可以预见的事件,如果没有稳定的经营能力,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