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地方政府无意去改变,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而城市的扩张往往需要产业布局来吸引人口迁入。养老本身就是一项服务性产业,政府反而希望养老机构的入驻能够带动所在地区的人口增长。
对 养老机构 而言,大机构可以圈地,小机构只能去郊区。
养老机构作为服务业,受到交通位置、周边医疗资源以及人口的影响较大。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优质的医疗资源且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是养老机构的最佳选址。
只是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很难有新的地用来建设养老机构。为了应对需求,只能在中心城区寻觅合适的厂房等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养老机构,但这类场地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机构在政府床位数补贴这一逻辑之下,对于机构的建设更趋向于容纳更多的床位,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场地面积和更高昂的建设成本。
在综合考虑需求、租金及土地升值空间等因素之后,养老机构倾向于选址在近郊相对便利的地区。区别在于有资本支持的大机构看重土地的增值空间,借着兴建养老机构的机会进行圈地,而中小机构只能用租赁的方式。

广州市新老区域养老资源对比,数据源于广州市统计局、民政局
民办养老机构的郊区化发展,使得城市近郊的床位数量接近甚至超过中心城区成为一种常见状态。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以前俗称的老四区越秀、东山、海珠和荔湾,除去东山被撤销外,剩余3区有着全市数量最多的老龄人口,但无论是从床位总数还是人均床位数来看,都比不上新兴的白云、黄埔、番禺和花都。未来,南沙、从化和增城会不会也朝这种方向演变呢?
对 老年人 来说,养老机构位置的考虑主要基于在家庭关怀、医疗条件和交通条件三个方面。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不愿去养老机构,最大的原因在于养老机构的位置会将老年人与原有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相隔离。老年人在这个阶段对于家庭关怀的情感需求尤为看重,即便是选择机构进行养老,也优先考虑离家近或者离子女家近的养老机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周边有大医院的养老机构会更容易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而优秀医疗资源通常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相对更高。基础设施相对较弱的郊区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更低,“高空置率”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交通条件是家庭照料和医疗资源的延伸考虑。如果不能在最优范围内找到合适的机构,那么交通便利,便于子女探望和医疗资源使用的郊区养老机构就成了权衡之下的选择。
也就是说,在建设阶段,政府基于城市扩张的需要,对养老机构选址的宏观布局逐渐向郊区倾斜。再叠加养老机构对成本的考量,以及老年人对位置的偏好,造成了中心城区“一床难求”与近郊地区“半数空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