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运营阶段
政府 部门对于资源的分配,使得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阶段所处的境况差异较大。
地方政府受限于财政压力,再加上养老机构本身具有的社会福利性质,并没有大规模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动力,反而趋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打造示范项目。从数量上来说,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的占比都非常小。
近年来,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运营的补贴类目和补贴额度在不断增加,只是这些补贴却并未有效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
以额度较大的一次性补贴“医养结合补贴”为例,这一补贴的条件是需要养老机构能够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甚至是开办医疗点。这对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型养老机构来说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补强不补弱”的逻辑,反而加大了中小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
此外,政府的运营补贴是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能够获得的主要补贴,但随着政府对规范经营的条件包括建筑面积、消防设备等软硬件要求越来越正规,获得该补贴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对于民办 养老机构 来说,正规经营的要求肯定应该遵守,但现实情况是软件上的要求容易改进达标,硬件层面的东西包括现有建筑的基础设施早已规划好,要改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另起炉灶,在成本上更无法承担。
一位业内人士向动脉网介绍到:“养老机构成本占比最大的项目是场地建设装修以及设施采购,通常占总投资的70%左右。且养老商业是一个重资产的长尾模式,投资回报时间偏长,根本无力重头再来。”
另外,场地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差异。
对公办养老机构来说,场地设施由政府提供,规避了最大的成本,再叠加打造示范项目的逻辑,很多公办养老机构不仅收费低、设施完善而且处于中心城区。反观民办养老机构,受限于场地成本,收费远高于公办机构,再加上位置因素,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有限。
“补贴少→收费高→入住率低→补贴少”是民营养老机构不得不面对的恶性循环。
对于 老年人 ,费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尚未发展起来,商业养老保险发育程度较低。老年人尚需用自身积蓄或子女供养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因此对于养老服务的支付意愿较低。

广州市养老机构入住率统计,数据源于广州市民政局为老服务综合平台
以场地为代表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差异,再将老年人支付能力的因素考虑进去,使得民办养老机构陷入“补贴少→收费高→入住率低→补贴少”的恶性循环,而公办养老机构则进入“补贴高→收费低→入住率高→补贴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