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国家队陆续入局养老,能否破解产业周期长回报慢的难题

过去,民办养老机构受限于补贴政策,将重点放在床位建设上。之后,随着补贴的退坡和国家队对于场地成本的兜底,服务能力将决定养老机构发展的上限。

再加上数量巨大的国有物业,能摆下数百张床位的场地并不多,未来的养老机构可能会向小而美的方向发展。

从运营效率的角度考虑,一个机构既针对活力老人又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服务人员的工作安排肯定会出现问题,整个团队运行效率必然无法达到最优。

从支付的角度考虑,综合的普惠性养老,用户端的付费意愿并不高,反而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养老和定制化养老,用户有较高的付费意愿。

从用户的角度看,如果老人的子女到养老机构考察,发现这里的服务项目价格从3000~13000,明明只有100张左右的床位,却能针对多种疾病需求进行各类专业看护,他们会信任这样的机构吗?

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未来需要将自己的客群定位更加聚焦,比如就针对失能老人,设计相应的服务标准并公示,将费用组成明细公布,让老年人的子女能迅速理解服务的价值所在。

写在最后

归根到底,养老是服务行业,落脚点在“人”。过去参与其中的企业,特别是一线养老机构,受限于成本,特别是场地成本,能够施展的空间不多。未来,随着国企在这一层面的兜底。如何以人为本的发展养老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是养老机构们接下来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场地成本这个最大的枷锁被打开后,入门门槛降低,养老产业周期长回报慢的难题或许会得到解答。对于这个13万亿的市场,资本接下来会如何参与,值得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