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城镇老年人选择依托社区或机构养老的占比高于农村老年人。而在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收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在自己家养老。而且,收入水平越高的老年人也更可能选择在社区或机构养老(如下图)。
▲ 分收入的老年人养老地点选择需求分布情况。
基于我们刚刚提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以居家养老为主流的需求模式,未来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还是要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重点,同时要夯实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此,我们也提出了几点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服务供给。对70岁以下的活力老人,重点是保持健康状态和充分的社会参与;对70岁到80岁的中龄老人,目标应放在大部分人保持独立,少数人依托居家和社区获取所需的养老服务;对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标是大多数人依靠居家和社区获取养老服务,少数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机构养老。
第二,针对城乡差异构建不同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城市和农村的工作推进各有侧重,在农村地区,要强化乡镇敬老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强化家庭支持的基础上,推动互助养老的发展。
最后,在整体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一是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养老机构评级制度、老年人入院出院评估制度和养老需求评估制度。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发展。
▌资金保障
2018年中国民生调查显示(如下图),老年人当前的经济来源中,依靠自己退休金的占39.90%,依靠儿女或其他亲属赡养的占28.26%,依靠承包田地的占11.01%,还有7.0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工作获得养老收入。投资理财等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收入结构尚未形成集养老金、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等多种收入途径为一体的混合模式。
▲ 2018年老年人养老经济来源。 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社会对养老经济来源的担忧(如下图)。可以看出,在2018年,全年龄段内,有七成的中国居民对养老经济的来源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其中,担忧程度比较高的三个年龄段集中在30岁至59岁之间,60岁及以上人群的养老担忧程度反而有所下降。这一结果表明,相比于已进入老年阶段的人群,尚未进入老年阶段的青壮年人口对自己的养老经济来源更为担忧。
▲ 2018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养老经济来源的担忧情况。
了解了需求情况之后,再来看一下供给端-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养老保险收支情况来看,近些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均呈上升趋势,但基金支出曲线斜率逐渐增大,且与基金收入之间的差距缩小,